6月14日,麥立強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atalysis》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提出了一種基于鋅離子介導催化作用實現超快充電池的新機制,研制出超高功率、本質安全的水系鋅離子電池,為下一代超快充電池的開發應用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和技術路徑。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完成單位在《Nature Catalysis》上發表的高水平研究論文。我校麥立強教授、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王子運教授、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Khalil Amine院士、浙江大學陸俊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我校2023屆博士戴宇航、2020屆碩士陸瑞虎、2021屆本科生張成翼及2018屆博士李堅濤為共同第一作者。
高性能電化學儲能器件是我國電動汽車、人工智能、智能電網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需求,也是實現我國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水系鋅離子電池是一種以水作為電解液的電池,具有安全、快充、成本低廉和環境友好等突出優勢,是一項極具應用前景的新型儲能技術。
傳統離子穿梭模型反應速率受限于菲克第二定律的極限,難以實現倍率性能的突破。針對上述國際難題,團隊創新性提出離子介導催化存儲理論,發現調控電極材料和電解液中的陽離子對溶劑鞘層水的吸附會顯著影響水裂解的反應速率和產物,遠超傳統電池的反應速率,不僅合理解釋了水系鋅離子電池的快充性能反常,更提供了不同于傳統離子穿梭模型的新機制。團隊通過三維多孔石墨烯氣凝膠限域氮化釩納米簇,實現了催化模型預測的超快充和超高倍率性能——在300 A g-1的高電流密度下電池比容量達到577.1 mAh g-1。該研究不僅為電池快充技術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更為促進材料科學、電化學、儲能科學、能源轉化科學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
1.jpg
水系鋅離子電池的性能反常及鋅離子介導的催化作用實現超快充的機理示意圖
麥立強,學校教授,博導,副校長,長期從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科學技術及應用研究,構筑了國際上第一個單根納米線器件電子/離子輸運原位表征的普適新模型,建立了調控電化學反應動力學的“麥-晏”場效應儲能等電子/離子雙連續輸運理論,突破了儲能材料與器件的批量化制備技術,并實現成果轉化與應用。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等。
本文第一作者戴宇航2014年考入武漢理工大學,大一開始進入麥立強教授團隊開展儲能材料與器件研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atal.、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等高水平期刊發表SCI論文8篇。獲第十五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金獎、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博士期間,派往UCL進行聯合培養。2023年博士畢業后,在牛津大學開展博士后研究。
發布日期: 2024-05-09
發布日期: 2025-03-21
發布日期: 2024-03-06
發布日期: 2024-04-12
發布日期: 2024-06-27
發布日期: 2024-07-14
發布日期: 2023-07-04
發布日期: 2025-01-07
發布日期: 2025-04-24
發布日期: 2025-04-24
發布日期: 2025-04-24
發布日期: 2025-04-24
發布日期: 2025-04-24
尋找更多銷售、技術和解決方案的信息?
廣州綠測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綠測科技)成立于2015年11月,是一家專注于耕耘測試與測量行業的技術開發公司。綠測科技以“工程師的測試管家”的理念向廣大客戶提供專業的管家服務。綠測科技的研發部及工廠設立于廣州番禺區,隨著公司業務的發展,先后在廣西南寧、深圳、廣州南沙、香港等地設立了機構。綠測科技經過深耕測試與測量領域多年,組建了一支經驗豐富的團隊,可為廣大客戶提供品質過硬的產品及測試技術服務等支持。
技術工程師
020-22042442